自我共情:培养一个充满爱的内心
发稿时间:2024-03-28 20:30 来源:未知
自我共情:培养一个充满爱的内心
“我太胖了”“为什么我永远也做不到?”“我太懒了!“”我太笨了,怎么又发生这样的事情?”“没有人喜欢我!”“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!”
我们所有人都在不停地跟自己对话,评价自己的行为、自己的外表、自己的性格以及周围的事情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的不足,感到能力不够或者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。
很多人(有时恰恰是那些一句别人的坏话都不说的人)对自己过于苛刻。他们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,由于一些小错误对自己生气,自我贬低,并对自己整个人都产生怀疑。他们内心的声音在愤怒地、冷漠地或者蔑视地同自己对话。在他们的内心,好像只有一个找茬的检察官和一个不断谴责的法官,然而缺少一个辩护人。
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伴随着内心强烈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贬低。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独白经常围绕着一个想法展开:自己没有什么价值,对别人来说只是负担。厌食症患者经常骂自己胖,有时甚至说自己恶心。当他们吃一些“禁忌”食物时,会自我谴责,从而陷入一种内心的紧张状态,最后失去控制。有拖延症的人经常认为自己“永远也不能成事”,通过这些自我谩骂,他们失去了所有的动力去完成之前的计划
而那些能够友好对待自己的人,经常会因为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而高兴,他们更加快乐,充满动力,处事冷静,抗压力更强。
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,他们认为,通过内心的自我谴责,能更好地激励自己。饱受考试或拖延之苦的学生经常担心,如果缺少内心的批评和驱动,他们学到的或完成的内容会更少。然而事实恰恰相反:谁能原谅自己的错误,并且学会用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,谁就能更快地正视自己的问题,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同时找到可以改变的地方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。
因此,为了形成一个充满鼓励、宽恕和同情的内心而努力是十分值得的。
来源:超星图书馆,有改动。